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大正町:中山北路、林森北路




#筆記一
從中山北路的幾條通開始



A. 一條通
一條通在日據時期是縱貫鐵路經過之處,當年日本人規劃時,一條通是在火車站後,空氣及噪音影響環境品質,本來就未想過要居住很多人,並且有意將一條通規劃成為公園綠地。二次大戰,聯軍轟炸火車站,但目標不準,炸到一條通一帶,使房屋付之一炬。現有的房舍大半是光復後自行興建的。
目前一條通正在施工興建東西向快速道路,將來會開闢成公園,供附近民眾休憩。
B. 二條通:
二條通在日據時期是日本人居住,所以是一片日式建築,由於一條通臨近縱貫鐵路,居住環境不佳,因此自二條通起便是屬於高級住宅區。
今天的二條通仍然以住宅區為主,只有零星的幾家小店賣些小吃、自助餐,在此巷道中有一家二十七年的老店一一漢城烤肉店,主要餐點是韓國式的烤肉,路過此地可得進去嚐嚐。
C. 三條通:
日據時期的三條通是日本宿舍。光復後這些宿舍由官方接手掌管,成為公家宿舍,目前三條通仍有人居住,有些則已破損不堪無法居住。
三條通是名醫師的聚集地,有前鐵路醫院院長林迺惠醫師,是國內著名的眼科醫師。以前三條通有一位洪里峰醫師,聲名遠播,後來中美斷交前夕,洪醫師將住宅家產賤賣,舉家移民。後來由陳芳武醫師購得,陳醫師是國內的甲狀腺權威。
三條通與四條通之間有許多古董店,古色古香,其中又以三條通口的乾盛行歷史最悠久。三條通的通天閣是三十多年的老店,賣的是日本料理,老饕們總是聞香而至,是三條通的特色喔!
D. 四條通:
四條通是九條當中唯一的雙向道,也是最寬的一條,四條通過去是台北市的金融政治重心,政府高級官員及各行庫的總經理、重要行員大部分都曾居住在這一帶。
目前銀行和商家林立,與林森北路交界處有一哥德式建築—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其成立至今快六十年了,目前計劃列為三級古蹟保護,中山長老教會是九條通的宗教重心。除了舉辦教會的各項活動之外,也積極開辦社區大學的課程,其下的松梅學院今年已堂堂邁入第二個年頭,不但為社區中的老人服務,更擴大到整個社區外,讓更多老人能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E. 五條通:
五條通在日據時期是日本高官居住的地方,過去是以日本宿舍居多,光復後慢慢改建成大樓。目前五條通是商業與住宅混合的型態,商業是以酒店CLUB為主。
F. 六條通:
日據時期的六條通是日本高官的宿舍,現在則以高樓大廈居多,除了四條通的長安東路外,六條是最寬、最熱鬧的巷道。巷內有多家著名的餐廳,如青葉、雞家莊、寶山、龍都、利園等及大大小小的卡拉OK、CLUB。
G. 七條通:
七條通是商業、住宅混合區,在這條巷子中有著名的日本料理店肥前屋脊歷史悠久的保麗賜美容院及上海國都都在其內。與天津街交接處有一天津大飯店, 肥前屋是數十年歷史老店,早期是在王將日本料理的位置,肥前屋是光復後日本人思念日本口味才回到台灣開的,每近中午、晚餐時刻,總見肥前屋門口大排長龍、人潮擁擠,老饕總是口耳相傳,爭相走告。
H. 八條通:
八條通的巷道狹窄,不過日本餐廳、小酒店、咖啡店可不少喔!另外還有西藥房、乾洗店、小吃店等林立街頭喔。八條通中有一歷史悠久的診所—世澤痔科,由陳楓林醫師主持。採用古老天然的方式治療痔瘡,成效頗佳。屢見久痔難癒者上門求醫,是九條通之中的名醫之一。
夜裡的八條通與白天不大相同,燈光通明酒孃們招客聲此起彼落,與路人爭相回避的景象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夜裡的八條通人車擁擠,使原本狹窄的巷道險象環生。
I. 九條通:
九條通與中山北路不直接相通,白天時極為的冷清,鮮少出現人潮,巷口有一家小吃攤,專賣甜不辣、麵線、生意不錯,巷內一樓住家,一般店極少,大多數都是白天大門深鎖,晚上才營業的「會員制」CLUB與卡拉OK。
九條通的尾端是南京東路一三二巷,在此巷中小吃林立,各式各樣的小吃琳瑯滿目,讓人不暇給,有空到此一遊一定得好好品嚐這一帶的小吃。
在九條通與林森北路交界處,是一知名的錢櫃KTV,這是青少年聚集消費之處,常見青少年朋友呼朋引伴到此高歌,為這古老的地區注入新的生命與活力。六條通:
日據時期的六條通是日本高官的宿舍,現在則以高樓大廈居多,除了四條通的長安東路外,六條是最寬、最熱鬧的巷道。巷內有多家著名的餐廳,如青葉、雞家莊、寶山、龍都、利園等及大大小小的卡拉OK、CLUB。




                                   
中山北路一段    林森北路

              
    
一條通              市民大道     


     二條通          
三三巷          三十三巷


     三條通          
五三巷          六十七巷

     四條通              
長安東路

     五條通          
八三巷          八五巷  

     六條通          
一○五巷        一○七巷

     七條通          
一二一巷        一一九巷

     八條通          
一三五巷        一三三巷

     九條通          
一三八巷        一四五巷

     十條通              
南京東路一五九巷 

  •  日式舊宿舍(台北市北平東路7-1 / 臨台北國際藝術村)

原本是日據時期的公家宿舍光復後為自來水單位員工宿舍。目前即將拆除。在
2008/12/20–2009/05/15程文宗舉辦「藝術介入空間—記憶門窗」光影‧氣味‧記憶 空間裝置展在程文宗的詮釋下,二公尺下水道涵管,成為貫穿台北國際藝術村與藝術村旁舊自來水處日式宿舍記憶的入口意象。涵管如時光隧道,帶領觀者步入屋齡超過半世紀、溢滿記憶的老屋。



林森北路:
這是一條很有趣的路,先是會在林森與長安交叉路口後慢慢看見許多酒家
後頭的小巷還會找到土地公廟,往右拐一點到了松江路還可以找到四面佛


日治時期開闢為大正町內的道路,後分屬於長安東路33巷、中山北路二段1巷、五常街33巷。1960年底升格為街,以吉林省九台縣命名為九台街。民國1967年打通至北平東路,適逢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百歲誕辰,於是在1968年改稱林森北路。
林森北路初始僅自市民大道至南京東路,往北為三橋町,即今林森公園康樂公園一帶,是日本人的高級殯葬區,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之母及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墓園即在此處。早在日治時期,此區域已劃為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但是未拓延並鋪設柏油路面以前,除共同墓地之外,還有台北市第一家民營的極樂殯儀館、火葬場營業。大批戰後隨軍隊來台的軍民暫居墓園,拆墓碑搭建簡陋眷舍,一度為台北市最貧窮之地。
1965年台北市第一殯儀館民權東路啟用,極樂殯儀館生意一落千丈,終至歇業,部分土地闢建林森公園。當地陋屋有增無減,因租金便宜,許多來都會打拚的中南部農民及原住民就在此違建區容身,人數之多幾成一里(康樂里)。



農安街 34號 福安祠

長春四面佛

台灣第一尊四面佛由台北市六福客棧以故老總於22年前從泰國
迎回來的,被列為台灣十大求財名廟之一。
地點在台北,位於長春路與松江路交叉路口之六福客棧飯店後面的空地


☆「三坂橋會館」
 三坂橋會館位於中山北路靜巷內,鄰近1415號公園。取當地的古名「三坂橋」為店名。這棟巴洛克風格的兩層樓洋房建於日據時代,建築前半部是日式庭園造景,後半部則拓寬成玻璃圍幕樓中樓,挑高的空間設計洋溢著現代的華麗風格。

    「林森公園」
為過去臺北市戰前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之十四號公園,目前完全開闢林森公園,又名中山14號公園,規劃為感官體驗公園。現在在公園裡可以找到日本墓舊址碑石,以及岳飛銅像,可以看到1997年前十四、十五號公園的歷史記憶。



延伸閱讀:
1.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台北
2.新瀨上剛in台湾:尋找失落的大正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